欢迎访问四川法制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招商加盟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招商加盟 >

中国新闻周刊:相声的出路在哪里?(6)

时间: 2017-05-23 20:34 作者:威展 来源:网络整理

  首先是解放初期的“相声净化”运动。侯宝林等解放前成名的角儿一时间对哪段儿该说哪段儿不该说,完全找不着北,万般无助中只能向老舍先生等进步作家求相声本子。运动后,原本相声里常用“打哏”“臭活儿”“怯口”(取笑外地,主要是河北、山东口音的段子)“伦理哏”等封建糟粕或格调不高的表现手法基本被净化掉了。也是从那个时期起,有了歌颂型相声这一前所未有的相声形式的雏形。

  接着,在文革刚结束的特定历史时代,相声因擅长讽刺的特点成为批四人帮的利器,之后又在批评社会不良风气方面有所发挥,相继出现了《如此照相》《不正之风》《假大空》等一批以讽刺见长的优秀新创相声,与此同时,相声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续担负政策宣传的任务。《植树造林好》一类违背相声创作规律的“不笑的相声”传播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相声在那个时代前所未有地赢得了人气。曾几何时,相声简直成为了老百姓打开收音机最想听到的节目、电视春节晚会上的顶梁柱;“笑星”成了老百姓最想见到的演员、穴头们眼中的抢手货。郭德纲相声最先吸引的是年轻人,这丝毫不奇怪,因为这些年轻人恰恰是在儿时经历过相声最辉煌的一页,骨子里对相声怀有挥不去的感情。

  当相声被抬到一个它原本不属于的高位之后,就彻底由茶馆里老百姓找乐子的一个方式,变成了充满舆论色彩,肩负道德使命的工具。从那时候起,在空前繁荣昌盛的相声局面背后,已经埋下了把“笑”排在宣传功用的第二位。相声界后来所谓的主流形式也由此确定下来。

  进入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深化的过程中,原有的讽刺题材已不合时宜,新的讽刺找不到对象,歌颂和宣传的要求使相声不堪重负,创作题材上遭遇瓶颈;加上周星驰的无厘头幽默,以及新窜起的小品等其他“笑”品的冲击,相声四面楚歌。

  早在人民群众发现相声式微之前,相声界的业内人士就感觉到了危机。为了走出困境,很多人做了多种尝试,网络相声、相声剧等,却不见成功。洛桑、于小飞的绝活儿,奇志、大兵的“野路子”,只生猛了一时,都未能救相声于水火。相声中传统内容严重流失的恶果在此时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创作上无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功力上的弱点也再也藏不住了。曾有一次常宝霆指着电视上一当红相声演员断言:这人45岁之后就不会说相声了,结果被他言中。

  一代相声演员因相声“井喷”时期形成的“主流”风格成名,也在此止步。直到现在,小有名气的相声演员只会十段,甚至三四段相声,就能混上好几年的情况很多。他们可以“今天在山西榆次3万块钱说一次,然后这个地方我永远不来了,全国这么大,我一个一个转去,够吃一辈子的。”(摘自《论50年》)。有些成名的演员,光在北京一地一年中的演出就能把同一段相声说了四次。

  那么之后的年轻人呢?70岁的天津相声名家尹笑声曾对《南方人物周刊(微博)》这样评价他们,“小青年们学相声,不是学艺术,学的是大腕成名的路子--怎么进北京,怎么进全国性的团体,怎么才能老在电视上露脸,怎么再靠着脸熟混钱。”郭德纲从不否认这也是他曾经梦想的道路,但对他来说,这条路走的如此痛苦,以至于他之后认定,要说相声,不如到小剧场去平地抠饼。

  虚伪的江湖

  2004年夏天,北京文艺台《开心茶馆》节目的主持人大鹏(微博)在一些相声论坛里时常看见相声爱好者提到郭德纲这个人,就亲身去茶馆侦察。2004年10月,在天桥乐茶园,大鹏第一次给郭德纲的现场录了音并在自己的节目里播出。

  “那会儿我的节目很需要新段子。专业团体的相声演员当时普遍就是固定几段不断地演,一年两年未必出新。”大鹏告诉本刊。提及为何他能识英雄于草莽,大鹏只是摇头苦笑:“我两年前才开始做相声节目,郭德纲在园子里说了十年了,你想想,同类的媒体这么多,凭什么等我来发现他?”事实上,大鹏从未因第一个推介了郭德纲而沾沾自喜,反而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介入早了。“或许郭德纲应该再晚十年让大众知道,就让相声迷的小圈子养着他,没准儿对相声的发展更好些。”在大鹏眼里,虽然一个月前郭德纲还有足够勇气做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但单枪匹马的他实在不堪一击。

  相声界有一个家谱,也可以说有一个江湖。从相声开山祖穷不怕开始,有了“说相声”这一行道,也有了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至今绵延一百五六十年。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根据师徒关系,“德”字辈、“宝”字辈、“文”字辈……这么一路排下来。今天相声界的人,见面还常互相喊哥哥叫大爷,显得很亲热;辈份、门派也常被人挂在口头上。过去的江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这一行的人之间能够困难时候相互照应,竞争时候遵守规矩,年老以后生活有靠,但是解放以后,艺人都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了起来,团体里的权力人物变得远比师傅重要。

  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的,同门之间互相揭批的,更是掀去了所谓的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如今,所有说相声的、包括听相声的老人都知道,这个江湖只剩了虚壳。慢慢地虚壳就成了虚伪,表面上假和气,私底下暗踢腿。

  在虚壳化的过程中,原本江湖上的传承和互助的传统渐渐失去,而一些江湖恶习却遗留下来。同为传统艺术,相声和戏剧的团体协作不同,它突出个人;而和其他突出个人的曲艺形式比,解放后,相声又因为当时的环境,有了更多出名的机会,这使相声圈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一些人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为名利难免出下策害人,被害的日后又反击报复,这种恶性循环在相声圈内便形成了强烈的内耗。在这一点上,许多熟谙相声圈人事掌故的老曲艺迷都能举出具体的例子。马季先生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我爱相声爱了一辈子,恨相声队伍恨了一辈子。但是碍于自己的身份地位,马季先生从来不曾把话说白。

  马志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相声名家

  要问当世说相声的名家里头,谁的真功夫最好,只有一个名字能让所有懂行的相声迷一致地竖起大拇指,那就是少马爷马志明。可对一般听相声的大众而言,除了知道他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以外,对他的印象就很模糊了。除了一出《纠纷》,人们已很难记起马志明说过什么段子,也太久没有看到他公开露面。

  现在少马爷日常要琢磨的是,“你尿完了吗?你尿完我尿,然后一块再冲水。”--怎么能少拉一次水箱这样的问题。如今,除了在正宗相声迷心目中依然不可取代的地位,马志明什么也没有。当马志明看到网上有人将他与当世的其他一些相声名家相提并论时,他感觉“有如晴天霹雳!”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免责声明】本站新闻均为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对文章观点有异议或持有反对意见,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谢谢!QQ:501734467
Copyright©2014 www.laoyugongr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法制网 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