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法制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招商加盟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招商加盟 >

中国新闻周刊:相声的出路在哪里?

时间: 2017-05-23 20:34 作者:威展 来源:网络整理

  相声,原指摹拟别人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这一门民间说唱曲艺,从明朝走来,一路受到时代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清末的相声盛行于市井坊间、民国战乱时仍能博人一笑、历经文革"样板戏"浩劫后相声凭其批判四人帮和社会风气的仗义执言而赢得人气,后再借助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等相声演员,通过电视构筑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你捧我逗。人们记住了贾行家和满不懂,记住了废话连篇的开会迷,记住了自称"逗你玩"的小偷。

  在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央视春晚(微博)"上,相声也是夺人眼球的旗帜艺术。1983年首届春晚,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马季、赵炎六位相声大师说了《对口词》、《山村小景》、《讲礼貌》等9段相声,总时长超过了90分钟,这一纪录保持了30年。第二年,马季在春晚上以"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来讽刺虚假广告,结果真有商家注册了"宇宙"牌香烟。

  走到今天,谁也没有想到相声走上了:衰亡还是重生的十字路口。今年亮相央视春晚的相声只有两个,与最高峰时相声节目的九个相去甚远。有人从相声比重在春晚持续降低而发出相声没落的哀叹,但实际上相声属于小剧场艺术,其走红不一定非要靠电视找出路。何况在网络时代,相声传播并不缺乏展示舞台--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微博)在网络上的搜索排行榜,还赶超刘德华。

  近年来与相声界有关的新闻也频频见报,其曝光度并不低。遗憾的是,相声界的焦点新闻最多的是与"相声界内斗"相关的消息。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根据师徒关系,排字论辈,彼此见面三分亲。过去相声家族存在的意义是困难时相互照应,竞争时格守规矩,年老后生活有靠。但解放后,艺人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团体的权力人物变得比师傅重要。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同门相揭批,更掀去了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如今,所有说相声的、包括听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界最著名的两个演员郭德纲和姜昆不断在台下上演唇枪舌战大戏。

  台下斗得新鲜,台上的相声段子却老套得让观众们索然无味,连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都承认,"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在著名相声演员奇志看来,相声是笑的艺术,"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相声如果远离了老百姓,脱掉了舆论色彩,失去了快意恩仇,只会被同样有逗笑功能的小品逼入死角。

  三楼看:“相声”往事

  相声历史:八代相声演员的成名路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第一代:张三禄

  张三禄,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

  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贼鬼夺刀》传留下来,乃是传统相声名篇。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朱绍文

  第二代:朱绍文

  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活跃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

  智斗罗王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免责声明】本站新闻均为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对文章观点有异议或持有反对意见,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谢谢!QQ:501734467
Copyright©2014 www.laoyugongr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法制网 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