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教育、医疗、水利、交通、电网等五大专项方案,集中力量推进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贫困县村和非贫困县村的脱贫工作,实行最严格的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制度,确保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固脱贫、33个县脱贫摘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9万人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推动工作重点由搬迁安置向后续帮扶脱贫转变。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再启动搬迁8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大头落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持续推进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等综合治理,确保PM10和PM2.5平均浓度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0天以上。全面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冬季雾霾治理,在保障民生基本需求前提下,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二是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确保四大流域Ⅰ—Ⅲ类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53%以上,省直管县(市)、县级市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县城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截污纳管工作。三是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规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总量减排,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加快推动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00万千瓦。巩固清理“地条钢”成果,防止死灰复燃。
推进转型发展攻坚。一是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全力实施省定12个重点产业转型发展专项方案,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动态完善转型发展项目库,重点推进实施600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和10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以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推进产品技术工艺创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布局7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实施企业成长促进行动,分类建立重点培育清单,完善扶持政策,推动4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为企业、2000家小微企业发展为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企业上市或挂牌、500家以上省(境)外市场经营主体在省内设立独立法人机构。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制定完善综合性支持政策,滚动推动万家工业企业开展“三改造”,力争全年完成规模以上企业5500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启动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建设2-3个行业级工业云平台,力争完成万家“企业上云”任务。四是深入推进创新引领“四个一批”。突出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40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和1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8-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综合性生物育种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省级创新平台倍增计划。
大力培育新动能。一是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赋予示范区核心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新建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推进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新引进培育3—5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二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基地,建设100家以上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推动大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50家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三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龙子湖智慧岛入驻企业突破300家。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建设。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争创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支持洛阳等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国家“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三对标四提高”(对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行动,推动质量标杆进百企。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研究制定我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产业战略转型方案。
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建立降成本长效机制,落实国家进一步降低税收负担政策,规范垄断行业强制收费、过高收费行为;持续深化能源、交通等领域改革创新,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等成本。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协调,保障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和支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加强产权保护,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引金入豫”工程,做大做强“金融豫军”,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力争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0亿元。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