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河北省发改委主任的刘学库在分组讨论时,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谈首都经济圈的问题,态度相当积极。他期待“蛋清”和“蛋黄”能早日融合,让此“蛋糕”成为中国第三增长极。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则认为,将天津这个北方经济中心放一边去做首都经济圈,“有点乱”。在他看来,在首都经济圈里,天津只不过是擦了个边。他认为,首都经济圈的规划编制应该放在京津冀地区之下考量。
首都经济圈规划提了很久,合作推进却一直较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这是地方GDP考核在作怪。“京津冀三地政府,都想得到合作中的利益。”肖金成说。这也是当初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草案中三地定位难以协调的原因。
肖金成表示,首都经济圈规划中有很多关于资源、环境和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和规划,但最吸引北京周边河北区县的却是通轻轨、通010号码和通公交这些最直接的利益。刘学库当时表示,河北不能只做首都的“菜篮子”“后花园”,也需要发展产业。
京津冀地区已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曾表示,河北省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河北在太阳能、新材料等领域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天津则希望北京应该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项目都让给天津。
不过,河北开始让步。此番与北京签署协议时,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就表示,河北在发展中要坚持“三不”,即不违背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不上影响首都生态环境的项目,不增加首都城市功能疏解的压力,希望成为北京的“大屏障”“后勤部”和“护城河”。
但区域间的合作显然不是妥协就能实现,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如何消除才是关键,否则隔两三年就签署一次的合作协议只会是“纸上谈兵”。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表示,区域之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体制障碍必须解决,因此,很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一个协调机构。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