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天,黑瞎子岛被江水淹没,营区饭堂与宿舍之间距离不到30米,水深已达1.5米,官兵们往来只能靠橡皮艇。(中国青年报图片)
9月25日清晨,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我向着黑瞎子岛进发了。
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中方一侧,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它三面环水,分别被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抚远水道包围,全岛由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划界后划归我方约171平方公里,俄方约164平方公里。
2008年10月14日,我曾作为部队保障人员参与了俄军北代岛军营的交接,11点30分,五星红旗在黑瞎子岛上的三个地点同时升起,没有音乐伴奏,战士们唱起了国歌,嗓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喑哑,没有万众瞩目,但我们仍然热泪盈眶。
因为采访,我得以重访黑瞎子岛。越野车在酷似拉力赛赛道的土路上驰骋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看到两排红顶白墙的营房,那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位于黑龙江30公里处的某部第75分队。
一接防就正规,一起步就一流
营院里已不见当初接防时一片荒芜的模样,院子里栽上花种植了草皮。分队长许宗伟带着我参观起了营区。
分队的营房是两栋一层结构的板房,和别处板房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板房建在水泥桩上——当初建设时考虑到岛上地势低洼,容易被洪水淹没,所以特意把板房架高两米,他们也许是全军为数不多的常年居住在“吊脚楼”里的部队。
事实证明了设计者的确有远见。2009年夏天,黑瞎子岛全岛被洪水淹没,营区水深达1.5米,两栋板房之间距离不到30米,吃饭来回要靠橡皮艇摆渡,战士们编顺口溜说:“岛上的路水来铺,进门出门靠摆渡。”
这里并没有被命名为“窗口”单位,但是板房里的每个房间都是窗明几净,各式装备摆放整齐。由于房间数量有限,饭堂兼作了分队的会议室、学习室、俱乐部和网络教室。上岛之初,上级为驻岛分队的每个班都配发一台电脑,它可以访问全军各级政工网,但由于岛上自然条件恶劣,过江光缆有时会出现故障,断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
事实上,要在黑瞎子岛上建起这些简易的板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和许宗伟一起第一批上岛的很多战友已经退伍回乡,“岛上能有今天,不能忘记他们。”他说。
当时,驻守黑瞎子岛的分队,是集黑龙江省军区全区之力,从各边防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而成的。登岛之初,无水无电、没有营房,一切从零开始,官兵们在严寒中度过了一个月的野外生存时光。
由于岛上路况极差,大型机械设备无法上岛,建筑材料只能靠登陆艇运输,然后官兵们再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抬肩扛绳子拽,把钢材、聚氨酯板、砖头运到指定地点。低洼的沼泽地被垫高了两米,营区被平整出来。从营职干部到列兵,每天都是奋战20个小时以上,一天要磨烂两副手套,很多搬砖的战士码放着砖块,头抵着砖垛就睡着了。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